楷有楷模

  • 发布时间: 2012-5-9 16:51:34
分享到: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楷书也就是真书,出现比较迟,但却成为后来人们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范本字体。绝大多数书家,在习字阶段都是由楷入门的。

  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楷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一次重大的进步。关于这一点,上面章节已有所述,在这里不再赘述。楷法的结字用笔,是行书与草书的基本法则,这一点看来也是不言而喻了的。

  入楷可由“永字八法”始,因这是楷书的基本笔法。关于“咏字八法”的起源,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中所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已下,传授所有八体该于万字。”相传王羲之花了十五年专攻“永”字,终得能通所有字的笔法,这故事当然有点夸张。其实,“永字八法”也未包含尽所有笔法,比如“戈”的第二笔,“笔”的最后一笔背挑以及“凤”的第二笔。然而,“永”字在用笔结体上确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概括性,是典型的楷书笔阵图。下面我们就来谈“永字八法”。

  所谓的点、横、折、钩、撇、捺齐全。

  点,笔法谓之“侧”。晋卫夫人说:笔划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形象一些的说法也叫“瓜子点”。写法是以笔尖落笔,左点向左,右点向右,然后下顿成三解形,再向上提收。

  如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宋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侧势第一》)“点之祖,蹲鸱之势,三过侧法也。起自中而未锋正中出,点有尖、秃、斜、正、随字势而用之。”(清冯武《书法正传》)

  横,笔法谓“勒”。“上平、中仰、下偃、空中远抢,以杀其力、如勒马之用缰也。”(元阵绎曾)《翰林要诀·平法》)很明白,横笔以勒势,运笔忌平铺拖带,而呈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之势;

  直,笔法中谓“垂露”两种:由笔路中可以看出,直画运笔忌直,直则无力。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其应为“万岁枯藤”。总之,以“曲”求真,“有引努两端向背之势”,是“努”画之诀。

  钩,笔法谓。字义为跳跃,但似已把书法中,笔的动作含义说出了。驾笔末后稍向左顿,然后突然发力向上提挑出锋:清冯武云:“左笔曰,右笔曰挑。”元郑杓《衍极·书要篇》中道:“笔者,蹲锋于努画中衄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

  策,也是横笔,一般解释为“仰横之笔”。其实,我们在作书时都有这么个体验:无横不仰也。所以,据我玩味推敲,我以为作短横解比较准确。短横笔以策笔处理,这是正解。只是在“永”字里,它偏偏特殊,“勒”笔反而短,“策”笔反而长了。这是因结字需要而异的,但从用笔看,勒是一般长横笔的写法,或者是主横笔的写法,而策则是短横笔、抑或叫次横笔的写法。策笔顺逆锋起笔。清包世臣以策马作喻,说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他特别批评策无顿头的无骨力之笔,曰:“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是马也。”(《艺舟双楫·述书下》)

  撇,笔法谓掠。

  卫夫人说掠笔要“陆断犀象”,颜真卿亦说“掠仿佛以宜肥”。这里都点到了要紧处,犀角、象牙,的确可作为掠笔的自然参照物。具体写法是逆锋左折向上,蹲后即回锋左下行笔,尽处飞起。

  啄,是短撇,写法与掠基本相同,只是无送往动作,运笔往蹲后回锋即飞起,状如鸟之啄物。

  捺,笔法谓磔,亦叫波画。磔笔也是由一系列动作完成:逆锋入笔,渐向下徐行,至最低点略带起意并作一息停顿,然后平拖起笔。宋陈思在《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磔势第八》中引前入笔诀说磔笔“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

  永字中其实还有一法,即:折。这是由横过渡到直的一个很常见的结字运笔方式。横笔尽头,提锋,顿笔成点,然后引笔下行。

  永字八法的这些笔法,可以说是楷、行、草三种书体的基本笔法,下面讲到的行、草、除字体差异外。在笔法上都是由八法变化而来,这是源,变化是流。

  笔法的不规范,会带来一系列的败笔,严重地影响整体的审美效果。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生活体验亦深厚的作家,如果在语言上下规范。在其作品中尽是语病,文不达意,想必是出不了好的作品的。笔法就是书法作品的“语言”,没有美的、规范化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一些人,硬笔字写得不错,但一旦使用毛笔就不行,其要害是他没有掌握软笔的笔法。下面,我们就专门讲一下笔法的“笔病”。我们还是就永字八法的笔法顺序谈。下面皆为笔病;

  点,状如牛头;横,状如柴担;竖,状如蜂腰;折钩,状如鹤膝;撇,状如鼠尾;捺,状如条帚;此外,还有提,状如钉头。

  以上这些都是为笔病,是就一书而言的。但也偏有人集此百病而创立瘦金书,如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其画全用瘦金书落款。与其作品的清谈怪癖相映成趣。可见,在艺术的境界里,可为性是很大的。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来说,和作为书法作品的审美标准,这些钉头鼠尾皆为败笔。

楷书的结体

  楷书的结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最规范的一种字体,学好楷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种书体的基础。

  文字的结体和书法是楷书的结体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其实差别甚远,前者有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后者则是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情感范畴的。所以,在楷书结体的种种类型中,我们都不难看到那些神秘和美的原则,如对称、等分、0.168、黄金分割。

  单体型字笔一般都比较简单,适合在米格作字,其重心在格子的中轴线上,两部对称型亦如此。两部不对称型的比例约在0.168 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奇妙的数字。在结字上,单体型字最难写,无照应即要八面照应。两部型上下对称的,相同笔画或字型相同的,一般下面要写的大一些,宽一些。如“昌”、“吕”等字,下面宽大些,才托得住。三部型在结字时要忌平分秋色,有的字宜两头大中间小,如“树”、“鸿”、“衍”等;有的字宜两头小中间大,如“掷”、“徽”等;有的字大小则相同。在两头笔画长短相同时,可使左边笔画写短,如“辩”字,前面的“辛”可写得紧缩一些、短一些,后面则才舒展些,竖笔可长些。全包型可依长和短处理,长者可写狭,短者可略扁一些,笔画相互穿插,避免出现直线的空隙。

  以上只是基本类型,除此外,我们还会遇到比较繁杂的情形。因此也有的书家将此概括为繁杂型。繁杂型其实是一种复合型式,它往往是那些结构繁多、笔划繁多的字。如“音”,是由“鄉”和“音”组成:“麗”“鹿”二字合成;“鹦”由四个字组成,对于这种情况,书者可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处理,原则是每个部分的字亦按常规处理。整体上,长短处理又要以方格为准绳。

  关于结体,素来有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和李淳进结体八十四法之说。欧阳询的三十五法为: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挖、相让、补空、贴零、粘合、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大成小、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长右短、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这些都要细细体会方悟其旨。李淳进后来又总结出结体八十四法。李是明皇朝臣,他自幼习字,后以研究名世。他先是把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徐庆祥注)中关于楷书结字一百一十三目筛为五十六月,后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总结出二十六目,成为今天为人们较熟悉的八十四法。李淳进的结字法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更为细了。具体为“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平四角、平两肩、勾画、错综、疏排、镇密、悬针、上平、下平、上宽、下宽、中竖、减捺、减勾、让横、让直、横勒、均平、纵波、横波、纵戈、横戈、屈脚、承上、曾头、其脚、长方、短方、搭勾、重撇、攒点、排点、勾努、勾裹、中勾、绰勾、伸勾、屈勾、左垂、右垂、盖下、真下、纵腕、横腕、纵撇、横撇、联撇、散水、肥、瘦、疏、密、堆、积、偏、圆、斜、正、重、并、长、短、小、向、背、孤、单、大。

  依我的体验,这欧氏三十六法和李氏八十四法虽不能概全书法中结字方式,但尽可举一反三了。自己写不好的字,常以其对照,便可觉察出所以然来,十分实用。

相关文章:

人物画基础学习 国画基础班 山水画高级研修班 传统山水研修班 人物高研班
张旭书法学习 行书结构班学习 楷书结构班学习 书法创作精英班 怀素学习
王铎学习 国画职业教育 书法大专 王羲之学习 书法高研
隶书学习 书法职业教育 魏碑学习 行书单科 楷书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