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教学中临摹的价值和方法

  • 发布时间: 2012/5/8 16:53:14
分享到:
中国画的学习、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师古人”(学习传统)、“师造化”(写生)、“师心源”(个性创造)。作为学习中国画入门阶段的临摹,也就是“师古人”,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画家都是通过临摹进入中国绘画的艺术堂奥,步入伟大艺术家的行列。那么临摹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概括来讲,就是通过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来掌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结合临摹来了解画史、画论、画评,汲取前人丰沛的艺术智慧,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一

  在古代中国,临摹是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起始过程。远在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就著有《模写要法》,南齐谢赫则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可知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代就已经十分重视临摹了。在这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画史上有案可查的历代画家都是通过临摹来奠定绘画根基的。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要把“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三者前后贯通起来,其中在学习阶段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巧,了解绘画的各个门类,熟悉前人的风格、流派、师承及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中国画材料的熟悉,笔墨技巧的表达,更是需要通过手摹心追的入门功夫来较好地加以把握。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引进了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与旧式的学习方式相比,中国画的教学具备了规范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有了集体的教与学的课堂环境,教学内容与范围大为扩充。但与此同时,中国画的教学也存在认识上、方法上的不足。主要的一点,就是长期以西方绘画的基本功取代中国画的基本功,把表现物体明暗光影的素描看做“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忽视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特征与语言传统,把对传统的学习放到了基础训练的次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临摹课应有的时间和地位,造成了学生把握传统艺术能力的普遍下降。其实,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手段和最佳途径,我们看近现代出现的多位中国画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等等,没有一个不是精研传统,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自己风格的。

  那么,在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临摹,学生又如何通过临摹来做好中国画的入门功夫呢?这里,就要有一个临摹前的准备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的是临摹前对中国画的认识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绘画样式,它在线条及笔墨的表现及传达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可以超越塑造客观物象的要求,达到绘画自身的完善,并通过笔墨和线条的表现来传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念。中国画的笔墨是以写意、写神、写心为目的的,正因为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起始就具有极高的文化要求,所以历代中国画家自觉地积累和创造了众多不同“样式”的笔法和墨法,并在传承中浓缩为高度完善的“图式”,形成了绵延千年的传统。但是这种“图式”是随着不同时代、思潮和不同风格流派的变迁而变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模式。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临摹也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把握前人的艺术精神与表现样式,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经验、技术技巧。在这里,临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清代方薰在《山静居集》中谈到临摹时说:“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摹拟者假彼之意,非我意之所造也。”郑板桥也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就是要求把临摹取得的技法经验与学画者的悟性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工具材料特性的基本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形式特点。学生在学习传统的同时,要对笔、墨、颜料、纸、绢、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做到能自如地把握它们,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与造型立意、技法类别结合起来。比如宣纸,要能分辨它们的类别、特性,知道工笔画和写意画各用什么纸张,不同的品种适合什么样的技法。再比如颜料,要清楚的知道哪些颜料是植物类透明颜料,哪些是矿物类不透明颜料;哪些颜料能调合成各种色相,哪些只能单独使用等等。其余以此类推,要做到熟练掌握,了然于胸。

  中国画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书法和文学。所以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强调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基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艺术精神,认识传统绘画的人文内涵。平时加强书法、篆刻的训练及文、史、哲、绘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

  做好了临摹的准备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志趣之所在,有目的地选择山水、花鸟、人物中的任何一类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挑选优秀的经典作品来作为学习的范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有必要研读一些入门的画谱,如《芥子园画谱》、《古今名人画稿》、《三希堂画宝》等,以了解中国画表现物象的一些基本原理、规范、法式。如描法中的“十八描”,笔法中的中锋用笔、侧锋用笔、顺锋用笔、逆锋用笔、藏锋用笔、露锋用笔和勾、勒、皴、擦、点、染及“树法”、“山石法”、“云水法”、“用色法”、“写真法”等等。与此同时,准备好临摹用的毛笔、纸张、墨、砚台、颜料、调色碟等版面材料和作画工具。

  学生在拿到临摹范本之后,应仔细地阅读画面,领会原作的立意、造型、构图、气韵、笔墨、色彩的关键所在,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切不可不假思索,轻率动手。最好能了解范本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师承关系、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影响以及后世对他的评论,做到心中有数,每临一次,写一个临摹心得,记录下对范本的理解、看法和临摹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初始阶段可以临一些局部,慢慢地咀嚼、领会,进而“对临”全幅作品。要求力图与临本相像。优秀的临本可以多临几遍,尽量做到烂熟于胸,全面吃透。经过这么一个阶段的训练,再尝试“背临”,就是不用临本全靠记忆来临摹原作,这个训练方法有一些难度,但是对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却有很好的功效。在这两个阶段熟练掌握并理解的基础上,学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体悟进行“意临”,即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发挥。这三个阶段在临摹中可以循环进行,以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中国画是继承性、程式性很强的画种,学画者掌握了一定程式的表现方法,就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学习、体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人生阅历、修养体悟,就能自出机杼,进行个性化的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的层面。但一个画家经过了临摹的训练,掌握了操控毛笔的本领,了解了相应的方法、步骤,具有了对笔墨本体的认识和独立的艺术思想,并能自如地进行写生创作之后,仍需回过头来进行临摹训练。真正有成就的画家时刻都在汲取前辈传承下来的笔墨经验和创新精神,对一个优秀的画家来说,临摹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训练,是一个不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反思进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