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十二人谈书法

  • 发布时间: 2012/5/9 9:25:30
分享到:

张荣庆

写字,倘抱一种“玩”的心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常心”,可能要好。

“玩”,当然是有雅俗高下之别的。

玩书法,玩得到位,玩得高雅,玩得如同孩子们玩游戏那么专心致志,沉浸其间,物我两忘,历时既久,其功必见。一人可以独乐,三五好友多人齐集,亦可以同乐。古时候的文人雅集包括书家雅集,之所以长久兴盛不衰,大抵缘于此罢。

搞书法有没有游戏规则,要不要遵守?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继承和发扬古人写字的游戏规则,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老老实实按规则办,不可轻易破坏规则。玩得好,玩得高,你就或许能站住。

其二,就是注重人品,注重功力,注重学养。有人或以为老生常谈,不予理会。然而,无数先贤书法家得以深入堂奥、达于高境的经验,却确确实实正是这三个“注重”。我觉得这个东西今天还不能丢。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看似简单,而真正弄好却很不易。照此三个“注重”脚踏实地地走去,过程可能要很长很长,但毕竟是一条宽广的路,不会错的,舍此似无其他捷径可循。

薛夫彬

一夜,余振笔挥毫,“创新”无望后昏昏睡去。朦胧中见一老者,宽袍大袖,银髯垂胸,倏然立于案前,指余言道:“汝学书有年,尚不辨好,不知积发,而兀自创新,何愚钝至此?”余愕然欲起,曰:“敢问前辈尊号,愿聆教诲!”老者挥手止余道:“吾张十二,毋再多问,今见汝虽才薄而志笃,尚未堕轻狂渊薮,或可教也。今告汝学书‘十二要’,笔记可也,望好自为之。”

余唯唯,展纸调墨,端坐案前。老者徐徐言道:“汝当知,自古书艺循法而传,依用而变。精妙者留,乖谬者弃,故法不可离,法不可泥。而书艺得以璀璨,绵延无穷尽也,此其一。其二,名家名作,无论古今,当体悟玩味,师其学养,取其经验。然切勿迷信盲从,以免束尔心手,衍成书奴耳。其三,或可崇某家,然亦须知悉各家。此博涉专精之谓,可治孤陋之病。四曰,多品评但勿滥否定。须知凡能传世者,必有可师之处。崇碑抑帖或崇帖抑碑,尊王斥颜或尊颜斥王,均属个人好恶,一家之言,无足训也。其五,笔墨,书家情性之所在也,当倚重之。若《兰亭》、《祭侄》、《韭花》、《寒食》……皆心手双畅典范,非笔墨精熟无由至也。故于古人经典心摹手追,永不为过。其六,终求‘我’之所在。鉴古知今,历代大家各具面目,此乃法中有‘我’,学有所悟则风神自在也。”说至此,老者戛然而止,拂袖离身,边说道:“子时已过,其余‘六要’明日告汝,江南有一小子,吾当今夜促之。”说罢飘然而逝。

余至今不知“张十二”是谁,“江南小子”又是谁。唯老者所言,余不敢自私独领,今撮要录出,以飨同好。

周志高

草书如专意于张旭、怀素并上溯魏晋,多看历代各名家的原作,做到见博眼高,融会贯通,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要善于用笔,并在落笔后随势生发,于虚实、过接、映带、欹正、错落、开合、锁结、疏密的变化中流露出不拘一格的神情,去表现浓郁的个性色彩。

丁振来

勤用功,善领悟,书路正,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其书犹如活源之水,常变常新,脱尘出俗,日益精进。

由魏碑转入行草,除了手上要有北碑功夫外,还必须具有很好的草书的帖学功底,参悟两端,用心在魏碑与行草的结合上做文章,才可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只有书法着意于深层的探索与整合,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苗培红

其一,书法必须是由传统“经典”一系化育出来。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最为“经典”一系的创造者,皆为历代士人与文人,而且是各代当朝之显赫文人与士人。从秦代李斯历数下来,几乎无一不是这样的人物,有的甚至是彪炳史册的大文豪。

其二,它是以唯美主义为表征的。“经典”一系的审美是唯美主义。它体现在用笔的精微,结字的端庄、行气的从容和章法的和谐之中。重内涵,讲细腻,求平和,贵姿质。尤其是到了赵子昂、董其昌,这种唯美主义的大旗已经举到了历史的至高点。

其三,书法最要脱俗,古人“谓诸病可医,唯俗不可医。”

其四,它是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林散之先生的一段话,把这个问题说透了。他说:“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

胡抗美

回顾我个人的书法史,完全是一个临帖史。

善学者,择取自己所需要的那份营养,别小看这一点,要懂得很不容易。它需要知彼知己。知彼,是识得古人的妙处;知己,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缺少什么,而又能够吸收什么?知彼知己是一个集合点,它不靠逻辑推理,全凭直觉。直觉又是一个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所以临帖不是例行公事地完成任务。

要在实践中体会:“千百遍地用心临帖……这就是神似。”“用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真努力,而是在创作中与“手”相应的那个“心”,是要调动全部情感、意志、悟性进入书写的那种状态。

贾起家

1.架准确,用笔圆润,章法清整,法度严格。2.作多成于有意无意之间,忘我之际,潜意识活跃,从细腻精微处体悟,心欲止而笔仍行的飞动境界。

刘洪彪

在书法艺术上,我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厚古薄今,一是喜新厌旧。前者是对整条书法历史长河而言,后者是对我个人而言。

人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期待登顶时的喜悦,人在走下坡路时总是留恋登顶时的快意。或许到了七老八十力不从心的晚年,我会珍视过往的墨迹,但现在确实对旧作持全盘否定态度。但愿这是因为我还在走上坡路的缘故。

张旭光

三千年的书法史,之所以被称为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辉煌,缘于每一个时代都继承了前人,又以时代的成就参与了传统的积累,一脉相承地深化了认识,从而丰富了艺术宝库。

笔法的标准就是丰富,藏与露、方与圆、点与线、缓与急等。古人讲:中锋立骨架,侧锋见精神,一味的方笔或一味的圆笔,一样的速度,都是单调的,都会影响神采,这叫无笔。

墨色随书写而变化,由重而轻,由浓而淡,由实而虚,每次蓄墨不同,反复而形成节奏,惟此方可谓之有墨。若笔笔蘸墨,字字蘸墨,我们称之为无墨。

章法除了传统的分行布白之外,通篇要顺,没有障碍,没有闯公堂大闹的,没有打横炮的,顺则气贯。反之则认为不顺,不顺就不是好的章法。

柴岩柏

1.在勤奋。2.学多思,善于分析问题,在比较中提高鉴赏力与创作水平。3.人谦虚,不耻下问。谦虚并非没有主见,而是知短知长,取长补短,终至于将短为长,自创门楣。4.洒得有规矩,动合要有法度。

沈 莉

写小楷,一行写几字?在哪里断句?不必刻意安排,结构和章法均任其自然。但要在精巧和细致上狠下功夫。

心手相合,要广泛临摹名碑名帖,提高审美能力和书法技法,“厚积而薄发”,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

罗 杨

既传统又规矩。不显山露水,但心里要笔走龙蛇。

灵性的作品,须富有诗歌的韵致、国画的意境、音乐的节奏和国学的哲理。

萧 风

黑色线条里的无限遐思

此日山村静晚芳,雨余昏黑得幽藏。

丹枫叶老秋成绛,古帖年深纸渐黄。

灯暗小窗悉入梦,风含半篆室生香。

怅然题咏君知否?不独离乡亦自伤。

醉 我

我生得意在晋唐,笔势翩翩也自狂。

堪笔不媚时人眼,守残犹作风子杨。

郑晓华

谦和、好学。能文能武,既要搞理论研究,又要挥毫泼墨。

王学岭

把字写活需要先把字弄明白,临中索悟,悟中进修,修中求道,得其金石味于笔先,体会意趣神韵于中,然后放笔敛墨,临出满纸真正自我的得意笔墨。

楷书最讲究中藏精神,气不外泄,于形象少变中求内在大变,一字一人,一篇一天地。

做到作品整体的高度和谐统一,一如书法形象、精神和思想的统一。

书法回味有三:一曰,学书当登高,不上高处学不到真东西;二曰,今人学书必临古人碑帖,古人碑帖又从何来?学古人而无新意,长久下去就会断送中国的书法历史;再曰,没有感觉不动笔,有了感觉不乱动笔;没有好心情不动笔,有了好心情慎动笔。

张 继

刻苦和勤勉、博采约取、能在传统中沉潜历练和对时代审美精神思考中把握。

袁 波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能让人感觉雅,感觉静,就像烈日炎炎的盛夏,饥渴困顿,来到一深幽僻静之处,好友送上一杯清茶,恰恰此时又有一股凉风徐徐吹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就是这种感觉。

书法的保守不意味着倒退。保守意味着对书法传统艺术精神的尊重与虔诚,意味着对传统书法坚如磐石的继承,意味着不从时俗。

王家新

奇而不失其正,华而不坠其实。书法在浓烈的现代气息中要深藏传统的韵味,而在深厚的传统风貌之上,又能透出创新的意识。此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郑建新

真正的艺术家,应是虔诚的、勤勉的、执著的、耐得住寂寞的。

李有来

书法要洒脱舒畅,而又凝练踏实,功力深厚。取法贵远。作品要富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郑培亮

悟性再好,学识不到,功力不到,悟性也谈不上。

我觉得当代人更多的应是如何去继承,而不是创新。创新这个词现在用得太多了。我绝非反对创新,而是创新需要根基,需要环境,需要积累,不是推倒重来。

张 强

书法以临帖入古、读书养性为要。

书法也要作笔记,把平时所想,所悟闪念之间的灵感记下来。

学书要勤学好问,能受住寂寞的煎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