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发展史

  • 发布时间: 2012/5/8 16:26:20
分享到: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一般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来占卜吉凶的文字,是昌乐骨刻文字出现之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

  金 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小 篆:小篆又称秦篆,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文字在这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困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甲骨文、金文、小篆,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

  隶 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它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由小篆转为隶书的“隶变”,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阶段。

  草 书: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有了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

  行 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在魏晋时代开始在民间流行。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 书: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楷书到了隋唐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模板之一。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没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