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藏书印撷趣

  • 发布时间: 2012-5-9 10:07:23
分享到:

古往今来,有许多知名的藏书家都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钤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气质和意愿等,读来意趣盎然。

最早的藏书印章,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的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李泌「端居室印」、李煜「建业文书」印,赵匡胤「秘阁图书」等印,均颇有名。

明清以后,使用藏书印的风气逐渐普及开来,私人藏书尤为重视藏书印的应用。一方朱印钤上书端,既为藏书标志,又可表露心曲和铭志,可谓方寸之间高低互见,读来意趣盎然。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着「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

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煌的藏书印文是一首诗:「淡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书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

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藏书之丰举世闻名,此公有一方五十五个字的大藏书印,印文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贪旃。」他希望子孙读其藏书,如把书卖掉,将败家声,则禽兽不如。

明代学者施大经有一方藏书章,上?「施氏获阁藏书,古人以借鬻为不孝,手泽犹存,子孙其宝之」二十三个字,意在告诫嫡属,「谨守先泽,贫不卖书」。

清代著名藏书家吴骞的钤印,印文云:「寒无衣,饥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治厥之名言,是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正因为有如此之精神,吴氏一生专于学问,终成为清代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私人印章寓人品于字里行间,颇具韵味。常见的钤印有「七品官耳」、「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初看印文平淡,细究方觉可贵。

清末刻有《榆园丛书》的许益斋,亦有一方多字的藏书印章:「得之不易失之易,物无尽藏亦此理。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这种对待个人藏书的态度,洞明豁达,值得称道。

藏书家马太龙自刻一藏书印「印奴」。由于藏书丰富,常被人盗去。他一气之下又刻了一「警印」钤于书面之首「窃书非雅贼」。此印书生气十足,贼是强盗的同伙,无所谓雅不雅?

国画大师张大千藏书印章大多自撰自刻,比较受推崇的有「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爱好读书,个人藏书数万册。他的藏书几乎都盖有「毛氏藏书」印章,这是一九六三年毛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篆刻家吴朴堂刻的印章。因「毛氏」二字笔画较少,而「藏书」二字笔画较繁,一疏一密,颇难布局,吴朴堂构思良久,最后选定了铁线篆刻此印。毛泽东对这方印章非常满意,后来他所有的藏书均钤着这枚藏书印章。

现代许多文艺家藏书印章独具特色。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面,钤文是:「秋之白华」,含两人名字在内,可见构思巧妙而用意更深;作家郑振铎往往在一般书籍的封面上签名,只有在线装书上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作家邓拓的藏书印别有格调────「书生之气不可无」,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治学风范,令人钦佩;作家茅盾所藏《庄子集解》,盖上了「玄珠六十八岁后读书」藏书印,颇有深意;作家俞平伯藏书,喜欢钤用「衡芷馆夫妇藏书画」印章,夫妻情深款款可见;国画大师张大千藏书章大多自撰自刻,较有名的有「大千学撰」、「藏之大千」、「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爱书之情,溢于言表;当代使用藏书印较多、又讲究用法的是李一氓,他常见的有「一氓所书」、「无是楼」、「一氓清鉴」、「一氓藏词书种种」、「一氓读书」等藏书印。

相关文章:

人物画基础学习 国画基础班 山水画高级研修班 传统山水研修班 人物高研班
张旭书法学习 行书结构班学习 楷书结构班学习 书法创作精英班 怀素学习
王铎学习 国画职业教育 书法大专 王羲之学习 书法高研
隶书学习 书法职业教育 魏碑学习 行书单科 楷书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