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临习《衡方碑》

  • 发布时间: 2012/5/22
分享到:

一、概说
《衡方碑》(右图为拓本局部),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此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该碑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碑阳刻文23行,满行36字,计815字,字径4厘米,隶书。碑阴存题名两列,字已严重漫漶。碑额阳文隶书两行,共10字,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字径9厘米,两行之间有竖格线。《衡方碑》(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存世所见最早拓本为明拓本,第六行“都尉将”之“将”字未损。
《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意态高古,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郑固》二碑间也。”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刘熙载《艺概·书概》则云:“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书之盛也。”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凝整则有《衡方》。》(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
古今书坛取法《衡方碑》者不乏其人,其中清代伊秉绶即从此碑脱化而出,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图片(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

二、艺术特征
(一)用笔古健,意态浑厚
《衡方碑》的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提按不甚明显。其横画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写来粗壮厚实,力透纸背,“燕尼”在整个线条中显得十分隐约含蓄。《衡方碑》的线条基本上继承了篆书中锋圆融的特征,但与篆书行笔匀称的运动特色却截然不同:它饱满粗重,丰腴朴实,运笔的受力点和速度在线条内多有变化;它的线条或粗或细,或直或曲,起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转折或方折、或圆融,呈现了无穷的变化和不尽的意趣。如右图中“兴”字的长横以及“君”字上部的第二、三横。
(二)结构“笨拙”,平中寓险
《衡方碑》的艺术风格之一是结构笨拙,其形式特征是在严整中出险峻。但“笨拙”并不呆板。如右图中“君”字,第一横画方起上扬,另外两横画向左延伸外张,而其势则在下部“口”字右偏中得以调和。像“声”字,上部上开下合;“碑”字,左右错落。它们都在相互错位中寻求统一对比之势。《衡方碑》体态多取纵势,字形以长为主,以扁方为辅,风貌古朴。“肇”字第一横画破格加长且平稳扎实,使得上半部端正、宽大且厚实,但“聿”部紧缩倾斜,起到了变化的作用。该字的三部分对比强烈又不显突兀,倒有一股郁勃之气充溢字间。
(三)布白严谨,格满行密
《衡方碑》字形大多呈长方形,周边充实,笔画布局排列停匀,外围留地很少,乍看给人以刻板的感觉;但细加推审,则觉其体、其势齐而不呆、整而不板、塞而不闷、厚而不满,无一不苦心经营,极尽变化之能事,并且于方正中求灵动,茂密处求空灵,似欹反正,宛若天成。如右图中“寮”字的“宀”取篆意,呈合抱势延伸,中部之“目”略呈长方形,其脚点对称放置,整体端庄稳定。而“道”字,将末笔捺平摆,“谥”字右上部用一横代替,使整个字左长右扁,且“道”字、“谥”字波画均取收势,》(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更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如磐石之感。这些字,字字显得雍容阔绰、威武雄壮,仪态上,确有颜真卿楷书堂堂正正、气宇轩昂之气象,无怪乎清翁方纲观此碑后发出“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的慨叹。另外,此碑在字与字、行与行的排列上都很少留白,格满行密。这也是《衡方碑》的显著特点之一。
(四)笔意灵动,格调高古
表面看去,《衡方碑》笨拙古老,体态不合常情,缺乏“柔情”,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色。这种效果的产生来源于《衡方碑》的用笔。细加推究,其用笔扎实沉着,粗壮劲挺,多用直笔,少用曲笔,以直笔为主,曲笔辅之,偶有率意,达到了既古朴又灵动的效果。并且线条平实无华,给人以凝重沉稳的感觉,看似平淡,实为奇崛。如右图中“界”字的捺笔,一反《衡方碑》捺笔收缩的常规,而是极尽“放”势且底置,与左下撇形成了对称关系;“亮”字的最后一笔,一反平波不钩的常规,》(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极尽上挑,草意毕现。这类钩的写法,成为《衡方碑》用笔的一大特点。
《衡方碑》的审美特质不仅强烈地表现了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汉代碑刻艺术重气势、讲古拙的基本风貌。
图片(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

三、《衡方碑》的笔法
(一)点法。《衡方碑》中,点的基本形态以方势为主,且有方向、大小、长短、粗细、方圆、钝锐、俯仰之区别。其用笔沉实神聚,顾盼生姿。点同其他笔画组合成字时,常以独点、两点、三点、四点、多点的多种形态出现。我们既可将点看做是其他笔画的发端,又可将其视为横、竖、撇、捺笔画的缩写。点虽短小,但也有完整的起收笔过程。
1.方笔独点。此点有直点(也叫短竖点)、左向点、右向点三种。其形态像缩短的或垂或斜的短竖,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这类方笔点的写法,可用藏锋折笔或侧锋切入的方》(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法写成方头,收笔处因往往与其他笔画相连,所以不一定回锋,提笔收驻即可。下图中“守”字的首笔为直点,“高”字的首笔为左向点,“亡”字的首笔为右向点。

图片(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

2.圆笔点。此点主要表现为左向点。其写法是逆锋下笔,用笔圆转,濡笔成形即收,收笔根据需要有回锋、收锋之别。此类点多用于上中点、右上点和中下点。如下图中“之”、“淡”二字。
3.圆笔尖点。此点即出锋圆点。三点水的散点大多是圆笔尖点。如下图中“浮”字的三点水和右上部的三点。
4.横点。此点即短横。其写法是起收笔方圆并用,至长回锋收笔。如下图中“帝”字上横、“颜”字左上横。有的取篆意,在收笔时折笔与下横相连,如“郎”字首笔。
5.曾头点。此点即上两点。其写法如同左向点和右向点,有上开下合与上合下开之分。上开下合型的如下图中“盖”字,写法如同左向点、右向点,一般均与下笔相接。上合下开的如“吊”字。
6.其脚点。此点即下两点,由一短撇和圆点组成。如下图中“其”、“夷”二字,其中“其”字的点与底横有断有连,“夷”字的点与底横不连,其形各异,均成八字支撑状。
7.分点。此点可分为无中竖分点和有中竖分点,写法各不相同。无中竖分点如下图中“丘”、“吊”二字。有中竖分点根据两分点所处的上中下不同位置而有别,如“少”、“步”、“平”、“末”四字,但写法基本上等同于撇捺,只是发笔即收。当字中没有“燕尾”时,右点有时出“燕尾”,如“丘”、“步”二字。
(二)横法
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篆书笔法是隶书笔法的基》(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础。隶书的笔画只有写出篆书的笔意才能表现出古意。《衡方碑》的横画,起笔方圆皆用,但以圆笔为多。
方笔起笔时纵向取势,凌空而下,正锋直入,笔酣墨畅,行笔迟涩凝重,神全力足,回收上提迅捷,多见斩钉截铁之势。如右图中“十”字的起笔和“诗”字右部的上两横,起笔方峻凌厉,行笔积点成形。
圆起笔的长横,中部与方起笔的长横相同,惟起笔不同。圆起时,逆锋入笔,作圆后右行,至长收笔。如右图中的“王”字。《衡方碑》“蚕头燕尾”特征不突出,以两端起收圆润较为常见;对于个别的“蚕头燕尾”笔画,处理上也要注意和谐,不可过于张扬。右图中“蛮”、“置”二字燕尾横的处理就很典型。
1.上弧横、下弧横。《衡方碑》的横画多数写得平直,但也有例外。如右图中“有”字的上横呈上弧状;“美”字的三横呈下弧状;“诗”字横画较多,右部各横尚平直,而言字旁第一、四笔则呈上弧状,第二笔呈下弧状。它们的笔法基本与平横笔法相同,但要注意形态变化。
2.平波燕尾横。这是一种波势较平的横。其写法是笔行至中段后,笔画并无显著变细,也无明显减弱,波脚不是很大,取势较平。如右图中“干”、“室》(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二字的燕尾横。
3.上扬燕尾横。如右图中“肃”、“年”二字之波笔。它们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燕尾”都上扬,形态较方拙,特点异常鲜明。这也是《衡方碑》“燕尾”的特点之一,有汉简意味。
4.重尾波。此画入笔较轻,边行边按,至近尾段即逐渐加重顿按,使笔画渐变粗壮,收尾则多挑出。如右图中的“师”字和前面的“有”字。
图片(进入本校学习社区www.cshnu.com共享更多金石书画印讲座及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