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岳,览众山——王铎草书艺术简评

  • 发布时间: 2012/5/9 14:17:00
分享到: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能留下“好书数行”者真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师在各个时代登上书法艺术的制高点,开宗立派,创造了不朽的书法艺术奇迹,推动着中国书法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王铎便是杰出者之一。

  历史犹如舞台,历史中的人物角色各不相同,正面角色受人推崇歌颂,反面角色遭人唾弃鄙视。作为个体的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他们往往又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角色。一个人的内因虽说起决定性作用,但在外因的制约下,有的人的选择走向了另一面。对于王铎来讲,选择“贰臣”这一反面角色未必是他内心所愿。

  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明朝礼部尚书之职于顺治二年(1645)五月降清后,在次年正月被授以礼部尚书管宏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晋太子太保,顺治九年三月病逝河南孟津乡里,谥文安。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清史·列传>》时,王铎被定性为“贰臣”,入《清史·列传》(乙编)。在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下,一臣若是投身二主,一妇若是嫁二夫,便是“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一个“贰臣”已将王铎的政治贞节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使其永世不得翻身。站在不应以人废书的立场上讲,评价王铎的书法及他对清代以后书法的影响,我们应该以艺术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方法来认识王铎,给王铎的艺术一个公正、真实的评定。王铎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杰出贡献者,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王铎出生之时,正是明清易代更迭之时。此时的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剥削,以及繁重的田赋与盐税使民众不堪重压,群而暴动。此时阶级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在统治集团内部,东林党与阉党拼夺执政权的斗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冲突日剧,社会越发动荡不安。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紫禁城的时候,绝望的崇祯皇帝提剑杀死了自己的皇子后,在煤山以自缢方式了断了他的一生。大明王朝也随着他的自缢而灭亡了。以马士英、刘孔昭为首的大地主贵族、官僚及地方军阀拥立福王朱由崧,于1644年继位南京,年号弘光。次年三月,形势大变,明将许定国投降清军,淮河防线不守,清军四面急攻。扬州失陷以后,清军很快迫近南京,福王携妻妾出走芜湖,南明政权也随之瓦解,王铎、钱谦益等文武官员出城降清。

  在儒家的“忠君”思想影响下,明亡后,大批的文人志士为效忠明朝,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明朝的忠贞,他们或啸傲隐逸山林,或发誓不再仕进,或杀身殉国。与王铎同年进士被世人誉为书坛“三株树”中的倪元璐于1644年自杀殉国,黄道周被俘不屈,于1646年3月5日在金陵(南京)曹街被杀。此二人都为之壮烈殉明,而王铎在无奈的情况下却走上了降清之路,这成为王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之时,他都是在极度的矛盾冲突中度过的。

  如果王铎也像倪、黄二人壮烈殉明,其“三株树”更会被后世敬仰。但历史无情,人品即书品的观念使得多少大师为之失颜。王铎虽是明末清初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他头上所戴的“贰臣”之帽却终未能摘下,留给后人许多的思考和些
许的遗憾。

  王铎学书十分勤奋,13岁开始临王羲之《圣教序》,几可乱真,后又学颜、柳、米,而后创自家面目。其书学思想推崇古典风神,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他一生坚持“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的学习方法,始终让自己的书法创作与经典书法的临习保持互动之势,从而更多地吸取古典的养分。纵观王铎书法线变的轨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述。

  一是追求古典书法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是历代先贤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书家思想物化的反映。其精神性的延续,从汉字书写到进入艺术层面的创作,并经过一代一代的书家的承传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资源经过后人的不断汲取更新,积淀更加雄厚,熔铸成具有东方特性的书法精神。与古典的书法一脉相承,王铎在取法上,尊羲献,溯篆隶,取唐宋,各代书法精华无不纳入其师法之中。如《赠子房公草书卷》为他50岁的草书作品,是他五十自化向一个新的高度冲刺的良好开端。

  二是对中国书法的技法完善和风格创新的贡献。书法的技法是在书写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并逐步完善,又不断地被后人所开拓发展的。从字的字法、用笔、结体再到章法、墨法上来讲,可说是千变万化,但技法的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王铎的书法技法,明显地可以看出是以二王、颜、柳、苏、黄、米诸家技法冶炼而成,并又拓展和丰富了书法的技法,其个性化风格渗入前人的多种风格,而自成为我,风格特征十分突出。他运用米芾八面出锋创写意线条,如《杜陵秋兴诗卷》用墨含“五彩”,气韵生动。运用宿墨、涨墨及浓淡干湿之法创其王氏风神。

  三是王铎总结历代书家风格特征之后,创雄强力感的书风。在雄强书法流派的不断完善和书风多样化方面,王铎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铎书法以力取胜。二王帖学从晋直至唐、宋、元、明这条主线没有中断,各代书家都在学习吸收中标新立异,王铎也不例外,其学二王犹重在笔法、骨力的强化锤炼,注重从二王飘逸中提炼并放大二王书法内的雄强力度,他在吸取中扬弃,以确立自家风貌为突破口,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一种雄强的书风。再到后来学米、颜、柳等书家,无不证明了他在古法风格中求新求变的轨迹。《草书杜陵诗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秋兴八首册》都为这一时期创作的力作。

  王铎集百家之长,从“尚韵”、“尚法”的宏大目标“尚态”、“尚力”的实现,纵观王铎书法艺术的演变轨迹,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是一位中国书法精神的继承者与革新勇士,是中国书法技法集大成式的开拓者,是中国书法个性化风格的追求和自我完善者,是“尚态”、“尚力”书法流派的践行者。如《行草书五律诗五首》、《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可谓将壮美之力表现到极致。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这条主线上,王铎既崇尚对传统吸收,又善标新立异达到裂变创我之意。为书近五十年的探索,终自成家法,成为“有明书法推第一”(吴昌硕诗句)、“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王铎是一位十分全面的书家,他寄情于诗、书、画。他一生写诗二万余首,因“清初赴燕都焚于天津舟次,行世仅十分之二”,现存4954首。他诗宗杜子美,追溯汉魏之风,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情调。画宗宋元,得益于宋元的绘画精神。他笔下的山水画显示出丰蔚、苍秀、清新之雅趣,不愧为山水画的高手。他以草书写兰,信手写出,洒脱拙润,生机勃发,表现出以情抒志的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书法史,大草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之后便是王铎,这条主线,是承上启下的发展轨迹,后来的王铎以超越古人的胆量和惊人的魄力,构筑了明清时代草书的高峰。他与古人不同的特点是:

  一是强烈的节奏感使草书作品产生出运动力和冲击力。书法的点画线质表现其弹性产生运动力,运动的缓急产生冲击力,在这一点上王铎成功地将力运用到书法点画的变化上,使笔在绢、绫、纸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顿挫、仰侧、奇崛、突变,使个性的张扬发挥到极致。尤其是一笔书,王铎采用远大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作品的尺幅,给毛笔以更宽阔的书写空间,如《草书临张芝帖轴》(158cm×47.5cm)前两行均为一笔一行书就,几乎无一断笔,第三行若不是内容写完,恐怕又是一笔书完一行,整幅气势如飞瀑直下,冲击涧鸣,又如轻风杨柳,婀娜多姿。《草书临王献之帖轴》(192cm×46cm)、《草书临王献之节过岁终、愿余帖轴》(328cm×51cm)都可称为巨幅大作,充满着激情的用笔,如同少林武僧,有屈铁之力,挥棒生风。我们用黄山谷的草书同王铎草书作比较,山谷草书取劲健、险绝,表现出骨力洞达之势,但结体不够雄迈;王铎则取其精神,丰富笔法,在一任挥洒之时使用笔千变万化,同时加强了结体的雄厚,如龙蛇行空,来势不可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