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笔人物画发展

  • 发布时间: 2012/10/9
分享到:
 中国意笔人物画以意想造型为特征,以画家与对象间的主体精神达成交融合一为目标,以写意方式表现“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在中国画体系中,人物画出现最早,发展最早。而意笔人物画又是在工笔线描人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物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度提炼、概括的艺术形式。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之初的石器时代。

  远古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就已有了对人物的描绘,当然,那时人们对于表现现实人物还力不从心。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描绘对象多是帝王将相、宗教人物等,描绘这些帝王将相、闺阁仕女的方式是较工整细腻的工笔线描人物。画家通过对真实人物的描绘来歌功颂德或怡悦性情。至宋时,由于绘画视野的扩大,画家产生了那种对于描绘宗教、宫廷严肃生活的严谨作风和表现手法的不满足,于是人物画逐步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创作时以主观的情感和意愿去提炼、改造所描绘的对象。“本于立意”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它的最高原则是“以形写神”。为了追求神韵,画家摆脱现实人物的束缚,一反精工的画风,初创了“减笔画”,这正顺应了中国“以繁求简”,“无相恬淡”的原则,因此中国写意人物首先出现在宗教画上。宋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意笔人物画之先河。石恪把强劲飞动的笔势与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笔墨交融,浓淡相宜,表现了道释高僧的修行法力无边。

  意笔人物画由于社会的历史的种种原因,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举步维艰,真正理解它的人并不多,更不为封建的正统观念所认可,所谓曲高和寡。以至石恪以后几百年才出现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意笔人物画大师--梁楷。梁楷是南宋画家,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山水、花鸟。他的意笔人物画由工到放,由线到面,由笔到墨,由色到泼,由繁到简,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不断成熟,把人物画的用笔推向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境界,创造了简约疏括、洗练率真的崭新画风,从而真正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意笔人物画的新纪元。梁楷借酒兴泼写的堪称为大化之作的《泼墨仙人图》,造型奔放有力,简洁率意,寥寥几笔,神韵迥出,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沉醉神态,令人叫绝。梁楷的意笔人物画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的形式功能,在造型和表现手法上进入了完美成熟的境地,形成我国意笔人物画历史上最初的高峰。此后,可以说是意笔人物画的漫漫长夜,此类画作几近绝迹,远不如花鸟画和山水画那样阳光灿烂,光芒四射。人物画家仍以佛教禅宗,文人雅士等为题材,但却没有了梁楷减笔的豪迈与抒放,一般以人工景意、工意相间的作品居多。

  至清末任伯年的出现,才使这一画种有了新的曙光。他曾学习过西洋素描速写法,能准确抓住对象的神态和形态,加上中西贯通的绘画素养,其写意人物画自然古雅、清新流畅,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且雅俗共赏,大大地提高了人物画的表现力,并为后世留了近万幅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他总结了我国意笔人物画的主要精神和技法,将意笔人物画推向一个高潮。他过分强调了人物外形线条的作用,并没有达到笔墨酣畅,线墨结合的境地。他人物造型上的巨大飞跃,扫除了古代文人画轻形尚意的弊端,为近现代意笔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画家所受的种种束缚都已解除,意笔人物画坛可谓百家争鸣,它的发展步入重新探索和新的开拓时期,并涌现出许多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当代写意人物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吸收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难看出,西方写实绘画对中国意笔人物画形成的冲击和影响,它虽然弥补了意笔人物画造型方面的不足,但也因此偏离了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意笔人物画的审美轨道。很多作品除了能客观描绘现实对象外,少去了中国艺术中应有的空灵、神韵与恬淡自然,加入了过多繁琐和不必要的枝节。在笔墨的运用上,虽然很多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的一些技法,有的还运用一些新材料的特殊效果,作品的形式、风格、题材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创新,但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品笔墨的力度远远不如前人。中国画“气韵生动”的最高准则要求意笔人物画,不但要形似,更重要是神似,亦即作品应该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现在有很多作品重“技”而不重“道”,所反映出的是内容的贫乏和精神的空虚,更有甚者,受现代商品经济观念的影响,很多画家心浮气躁,利欲熏心,致使大量媚俗之作的出现,缺乏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作品因之丧失了中国画所应蕴涵的关乎宇宙、生命、自然等的意义,更谈不上古人泼墨大写意的那种洒脱与豪迈。诸种现象表明,中国意笔人物画的路很遥远、很漫长抑或还有荆棘与坎坷。

  人生有限,艺术无限。虽然意笔人物画的发展天地是广阔的,但它的前景不得不令人深思。意笔人物画必须在文化上达到一种境界,方能保持它的合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气质与本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心理,应以本民族文化为本,去粗取精,融会贯通,综合发展。画家是创作主体,其精神品位决定作品的高下,所以一个画家应具备相当的文化底蕴与深厚的笔墨涵养。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善画者必工书”“善书者能工画”,当然这也是对当代意笔人物画家的一个基本要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是中国画的特色,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文化与技巧的融合,它体现的是一种典型而特殊的东方美,它是中国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画不是“穷途末路”,意笔人物画更不是,而是时代对我们的绘画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接受挑战。归根结底,意笔人物画应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可舍本逐末,而应追本求源,在此基础上,强化民族性,扩展视野,在不违背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多元发展,并注意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民间艺术,对远古艺术的融合与吸收。同时对于它的一些时代性和世界性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意笔人物画才能饱含生机,富有灵韵,走出一条民族的、世界的康庄大道。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