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边栏50例

  • 发布时间: 2012/5/22
分享到:

朱文粗边边栏
这里所说的朱文粗边边栏,系指印章边栏粗于印文文字的点画线条。这类边栏,周秦、两汉、明清、近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均可见到,形式有大有小、有浑厚有峻利、有方正有残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右司马”一印(图一),系先秦古玺朱文印,印文的点画线条粗细较为一致,布白参差错落,挪让穿插、长短伸展自如。将方正端庄的边栏与印文相比,显然边栏比印文粗得多。汉印“左公车宫”(图二),边栏的线条内圆外方,粗粗细细,不计工抽,非常古本佬到。边栏与印文的点画相比,明显要粗壮得多。再如辽夏官印“元德二年”(图三),其边栏更是方峻阔厚,十分雄伟,与印文细劲的线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显示出印章粗边边栏的气魄与魅力。印人赵古泥对印章的边栏形式十分重视,特别喜爱刻制粗边边栏的印章,如“希中”一印(图四),其边栏特别方正宽阔,而且在右边和下边做了适当的残破处理,气息尤显古拙,给印章平添了诸多活力。
朱文粗边边栏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朴质遒劲、端庄稳重。一般少字印、点画稀疏的印文常采用这种粗边边栏,尤能体现出稳定、安详、平正、团聚的氛围。在操刀刻制时,多用冲刀,突出挺峻古拙之气。印章的粗边边栏要注意粗细、屈伸的微妙变化,同时还要注意透气,印文文字不宜过于拥挤,尤其是不宜过于紧靠边栏。如果把朱文粗边边栏比做厚实的“围墙”,那么他的功用就是要关得住“满园春色”。

图片

朱文细边边栏
朱文细边边栏是相对于朱文粗边边栏而言的。朱文细边边栏系指边栏与印文线条粗细等同,或边栏细于印文点画。
“十四年十一月平绍”一印(图五),为先秦朱文细边边栏模式,其边栏的线条明显细于印文点画的线条,而且断断续续,与印文笔画的平直斩截相映成趣。晋印“浑盛印信” (图六),边栏的线条同样比印文线条细。这种形式的印章展现了粗犷、浑厚的风貌,使人感受到印面的分量与气息。相比之下,边栏处于从属于印文的地位,只是起到了一点儿辅助与点缀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愈显协调、平衡。再如“张临光”印(图七),为汉代朱文细边私印。其边栏与印文线条的粗细似乎看不出什么差别来,可谓大致相等。再进一步加以观察,不难发现该印印文的线条,尤其是印文点画的转折,与印章边栏的走势、格调完全保持一致,两者之间不分彼此,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朱文细边边栏印章从先秦古玺,两汉私印、官印,直至近现代,生生不息,一直沿用至今,备受历代印人青睐与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精工秀丽,圆畅遒劲,婀娜多姿,有独特的风格与面目。
黄易的“秋子”一印(图八),属少字印,布白上密下疏,亦采用了朱文细边边栏的形式,只是它的边栏与印文的点画一样,断断续续,皆做了残破处理,使格调增添了诸多拙涩、古朴与老辣感。由此可以认识到,朱文细边边栏在设计、刻制时,必须边文并茂、边文协调,相辅相成。且边栏要多多从印文的审美角度出发,和印文的屈伸、挪让紧密配合起来,服从于印文的需要,让印文更生动、更有感染力、更有情趣。
大凡朱文细边边栏(包括印文的点画),最忌平直呆板,要注重线条的变化;下刀要稳,落刀点要准,防止因滑刀、走刀而伤及印文点线;要强化冲刀效果,使刻出的线条充满弹性与力度为佳。

朱文粗细边混合式边栏
朱文印有粗边边栏,也有细边边栏。此外,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刻制成粗细边混合式边栏。
先秦印“鄄身”(图一),印之左边最为粗壮宽阔;上边则稍细一点,但比下边与右边要宽博粗壮;下边比上边略细一点,但比右边要粗得多。由于它的不平衡、不对称,使印章端庄之中充满生机与趣味。若再进一步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靠最为粗壮的边栏的文字点画少,布白空虚,而文字点画较多且密实的印文靠在细边边栏一边,粗与细、疏与密互相补充,增添了印章的艺术魅力。印章粗边与细边的调配设置是很灵活机动的,可以根据印文的艺术需要或章法布白的需要而定。四条边栏可以一面粗三面细、两面粗两面细、三面粗一面细等。其中三面粗一面细、两面粗两面细或一面粗三面细的边栏本身,还可以再刻制成粗细有所区别的不同边栏来,真可谓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此外,粗细边栏的混合应用与设置,可以采用粗细相对式,也可采用粗细相邻或粗细相间式。汉印“孙谦印信”(图二)上下为粗边栏,左右为细边栏,采用粗细边相对的形式。赵叔孺的“龙田乡人”一印(图三),即属于一面粗三面细形式的边栏。
边栏的变化相当丰富,使印章愈显生动多趣。构思刻制朱文粗细边混合式边栏应特别注意印章的平衡与协调,避免粗边处过重、细边处过于单薄。一般印文笔画密处用细边,边与点画可以靠近一些;笔画疏处用粗边,边与点画可以离开一些。

图片
朱文借边边栏
有一些朱文印边栏粗看似乎完美无缺,然仔细观察,则发现其边栏似有非有、似断非连,而印文文字的某些点画重压在边栏的位置上,既是印章边栏的一部分,又是文字结体的一部分,这就是朱文借边边栏。
汉印“李翕印信”(图四),其中“信”字左部的撇画做了边栏,保持了边栏的完整性,印文“信”字也不觉得缺少什么,天衣无缝,别具意趣。三国印“吴云私印”(图五)“私”字左部的撇画下延,起到了边栏的作用,“印”字下部的横向笔画也起到了边栏的作用。
将文字的某些点画借作边栏用时,要注重合理、合度、自然、妥帖,不可矫揉造作。朱文借边可上下做借边处理,也可一面借边或三面借边,甚至四面都能借边。由于借边边栏的印章别具一格,韵味深远,因而长期以来深受印人的青睐。他们常常借题发挥,巧妙运用,使印章更趋艺术化,更有意境与品位。例如齐白石的“甑屋”一印(图六),“屋”字的左撇略作欹侧之势,当竖画刻就,起势粗壮,收处尖细,线质遒丽,格调与整体保持—致。同时,它又借作边栏用,一举两得,恰到好处,非常新颖别致。
刻制朱文借边边栏这类印章时,边栏与文字的点画要配合默契、相辅相成,线条的伸展、挪让要顾盼呼应、自然生趣。好的借边,应是巧妙精到、清丽雅致的“天然”借边。
朱文长方形边栏
朱文长方形边栏在印章中非常多见。虽然同为长方形这个范畴,但印章的形式各不相同,自呈面目。如先秦印“后问生”(图一),首先跳入眼帘的是粗壮宽阔的边栏。两长两短四条边组成夹角,突出了方正峻利的特点。印章的四条边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从粗到细,变化微妙。此印应属细朱文粗边式长方形边栏。汉印“大郑布”(图二),其边栏面目与上印恰好相反,属长方形细边边栏,。(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社区www.cshnu.com查看全文)其印文点画的线条与边栏的粗细几乎一致,细劲飘逸,伸展自如。印文上下两字笔画较少,对应呈虚状,中间密而实,这给边栏的补充与调节留下了诸多余地与空间。印文都顶到了边栏,某些印文点画还当做边栏用,故此印又属借边式长方形边栏。再如元押印“清河郡”(图三),亦采用长方形边栏的形式,四角方圆相对,各有不同。
长方形边栏一般皆以瘦长、挺拔、端庄为主体风格,以纵向竖式取势,犹如一块巍巍丰碑,大方、稳重而又气势丰满地展现在你面前。这种形式的印章一般用做书画作品的起首章和书画条幅形式作品的“腰章”,以调节作品的平衡或对作品加以点缀美化,意在增添作品的内涵与意境。
长方形边栏还可刻成横式的,其气息与韵味别具一格。
设计构思长方形边栏应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可以制成粗边式、瓦当式、封泥式、借边式、逼边式、饰灵式、花纹式等等。“豆花衬里草虫啼”一印(图四),系丁敬所刻,印文双行分列,印章虽然宽阔了许多,但仍属长方形形式。有趣的是,两行印文之间留有一条“白路”,而印文左右与边栏之间亦分别留下一条“白路”,这样强化了纵势,使印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印用切刀而为,转折方峻,斩钉截铁,与边栏呼应协调。
长方形边栏方寸虽小,然变化无穷,独具艺术魅力。

图片

朱文圆形边栏
朱文圆形边栏有正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扁圆形等多种。刻制的圆形边栏可粗、可细、可残破、可钱币式、可封泥式等。如先秦印“昌”(图五),其圆形的边栏很宽阔粗壮,印文依圆势而布白,“昌”字上方两竖左右均向里带一点儿弧度,与下部连接,使全印“活”了起来,洋溢着典雅的气息。汉印“临茁右尉”(图六),朱文边栏呈残破状,时断时连,若隐若现。印文点画不做任何退缩与避让,被圆形边栏截切的地方照样自然截去,使笔画线条有长有短,但不感觉缺少了什么,依然是一方古朴而有趣味、潇洒而有品位的古印。
由此我们可以体悟到,边栏在印章上面不是孤立的,它与印文有密切的关联与协调作用,边为文用,文随边设,边呼文应,边因文美,两者相辅相成。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印文毕竟是印章的重点与主角,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边栏的艺术趋向应服从于印文的需要,至少边栏的审美艺术定位应与印文的审美定位保持在同一个层面上。再如文彭的圆形印“停云”(图七),边栏与印文的线条较为细劲挺拔,粗细较为一致。它的精彩之处还表现在边栏与印文的点画有五个连接点,而上下两个连接处的边栏,一左一右皆做了残缺处理,呈上下呼应之势,十分别致生动。
圆形印独特的边栏艺术是其他印章难以企及的。如印人韩登安在圆形朱文细边边栏内,用同样粗细的线条刻了56字之多的毛泽东诗《冬云》一首(图八),内中印文方圆相参,疏密有致,被正圆形边栏所包藏,犹如一面明镜、一轮圆月,折射着高古而又淡雅的光芒。
有些圆形边栏,其印石本身就是圆状。有的圆形印,系用方形印石刻制,要求在勾画圆形边栏及截去四角时,做到屈伸自如,保持圆弧的畅通与质量。

朱文无边栏印章
有一种朱文印章不设任何边栏,若称其为“无边边栏”,显然于理不通,故只能算做朱文无边栏印章。这种无边栏印章是篆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虽无边栏,但整个印文仍在一个无形的边栏之中。实际上,在设计印章时就在一个有形的边栏内构思布白,只是在刻制时没有将其刻出来而已。
汉印“大利石卿召”(图一)采用长方形形式,印的四周都未设任何边栏,看上去依然是长方形特有的体势,端庄而朴质,不觉得有什么缺陷与遗憾。(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社区www.cshnu.com查看全文)三国印“李逸印信”(图二)系朱文方形印,看不到特意为其设置的边栏,四个印文在一个无形的、四角呈圆状的方形内布白刻制,周边的横画与竖画有意识强化后,让其起到了边栏作用,使印章显得典雅朴茂而又充满意趣。
在相关的资料与印谱中,无边栏印章不仅古玺、汉印中多见,且在一些特殊形式的印章中、在近现代印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优秀、动人的无边栏印章佳作。如“遒侯骑马”(图三)为汉烙马印,取势方正率意,结宇宽绰疏朗,气势凌厉,别具—格。近代印人赵懿“豪气未除”(图四)一印,亦以疏朗见长,且施以方折,与无形的边栏恰好暗合,左右上下周边的笔画皆起到了边栏的作用,用切刀刻制的刀痕与金石气息又给印章平添了诸多的艺术气息。此印似有边,实无边,似有非有,令人称奇。
综合上述,凡无边栏印章,其文字的揖让、呼应、方圆皆要匠心经营,灵活应用,使其视觉效果定格在聚而不散、似边非边的最佳处,令其充满豪爽朴实的艺术说服力。刻制时,可以将印文靠外的点画线条拉长或加粗,起到边栏的作用。这种隐隐约约的效果正是篆刻艺术的悬念与魅力,切忌布白松散,线条疲软,缺乏生气。

图片

朱文“亚”字形边栏
在古今篆刻艺苑中,有一类印章的边栏源自古文字的“亚”字,故称之为“亚”字形边栏。钟鼎上的“亚”字形图案(图五),虽然不能算真正的玺印,但与后来出土的一枚商玺“亚”字形边栏一脉相承。
我国最早的第一方印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于省吾先生在《双剑簃古器物图录》中,首先刊出了三枚传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商玺,其中有一枚系当时的部落领袖“亚禽氏”的名印(图六)。此玺之边栏为“亚”字形式,印台扁薄,背后为鼻纽。由于年代久远,边栏已被风化腐蚀得断断续续。由此可知,“亚”字形边栏的印章源远流长,影响极其深远。
凡是有艺术意义、具有传统之美的东西,都会传承下来;凡是不美的东西,都会被历史淘汰。“亚”字形边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历代印人承袭和青睐,至今不衰,足见其艺术美感是被广泛认同的。如女篆刻家谈月色的“虎鼓”一印(图七),即取周钟鼎的“亚”字形作为边栏,只是将“亚”字做了印化处理,刻得精劲秀逸,古色古香。杨沂孙的“丁丑”一印(图八),其“亚”字形边栏又进一步雅化、印化,与古代的“亚”字图形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赵穆的“长孙日成”一印(图九),“亚”字四角伸出的线头全都截去,呈四个凹口形状,很别致,亦很有意趣。这些特殊的“亚”字形边.栏形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经过印人特殊的设计构思,就愈加引人注目,妙趣横生。再如吴让之的“中陶父”印(图十),呈上圆下方之状,而且在四条边栏的粗细、伸展势态上增强了变化,注进了封泥的韵味。印人刀下的“亚”字形边栏已不拘泥于原来的“亚”字(只是某些地方形似而已),完全进入了典雅秀丽、飘逸遒劲的艺术氛围之中。
刻制朱文“亚”字形边栏切忌四边平行,尤其是四角的四个小弯弧,不能干篇一律、缺乏变化,而要大小有别、粗细不同、各显其姿。(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社区www.cshnu.com查看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