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故心成为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画家眼之所见,心之所想,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

  • 发布时间: 2018/2/25 14:17:24
分享到:

绘画是精神劳动。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心”使用范围极广,除了人体管血液循环的物质心以外,凡绘画中的一切意志、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都与心有关。故心为创作中主体的艺术思维的作用很重要。


画论中的心可以分两大类:一是表现对象的心,一是画家的心。画中要表现对象的心,即不但要画出人物的形体状貌,更重要的是在传神写心,充分表现所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 心指审美主体的心灵境界,它首先表现在心物关系中,中国传统画论认为主体是由人心感物动情,在物我交融中进入审美境界的。其次,审美之心必先要“涤除玄鉴”,在审美时达到心地的本然状态,然后才能进行审美观照。第三,审美之心可以直接交流,“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第四,审美之心充分地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以心为创作之源。先了然于心,再“用心”去构思取舍。


古画上演奏的女子们

六朝隋唐时代的论心

在六朝隋唐时代的画论中,论到心的地方非常多。我们撷取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论心画语录,并进行阐释、解析。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在品评张则时云:“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瑞。景多触目。”大画家师心多于师迹,小画家师迹多于师心。宋元以前的画家多师心,而明清以来的画家多师迹。绝对师心而不师迹,或绝对师迹而不师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会心与心匠相似,它与画的好坏有关系,但并非绝对,会心或心匠虽佳,若技术不佳,仍不能画出好画。画家要有自己独创的方法,风格,个性,然后画坛上才能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其次则为师物,如“心师造化”,“外师造化”,“经诸目,运诸掌”都是重视写生的。重视写生,才能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熟悉社会,才能画出不违背现实的作品。


画家的心和手必须统一。心管思想内容,手管笔墨技巧。只有正确的思想内容,没有熟练的笔墨技巧,手不应心,眼高手低,当然画不出好画来。另一方面,笔墨技巧虽很高明,但是思想内容却不高明,也画不出好画来。必须“得于心,应于手”。又能“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心手交融,高度统一,方能随心所欲,挥洒如意,不求佳而自佳。

心师造化指画家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景物的内在精神风采,汲取创作原料。画家除了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艺术素材,还必须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这就是“中得心源”。从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的关系说,“中得心源”更着重于主体因素的积极发挥。宋人讲“胸有丘壑”,明人讲“丘壑内营”,都是强调主体因素的作用。故“心师造化”,成为中国画家身体力行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创作原则。


应目会心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使欣赏者眼见有限的尺幅,而心中体味到所绘山水的无限气势和生机。作画是先由生活中的自然形象通过视觉反映在脑里,通过加工、取舍、提炼,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表现在画面上。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故心成为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画家眼之所见,心之所想,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清代王铎题画款:“画理贵得入机,又须意适景和,无事相扰,然后有所会心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绘画的形象取之于自然生活,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熔铸而成。 所谓“师造化”即造物,自然天地之称谓。绘画是造型艺术,所画形象(人物、山水 .花鸟等)都取之于自然,故首先要师法于造化,以大自然为师,以社会为师,说明艺术来自现实生活,以其为绘画的生命源泉。“得心源”,“心源”本源于佛教术语,是指画家自己心灵的作用,是画家的主观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在成为艺术作品之前,必须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象与画家主观的情思的有机统一,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思的烙印。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客观形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过程,言简意赅,道尽画中三昧,成为千古名言。


得心应手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形容绘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或形容绘画时非常顺手,尽合心意。

万类由心 “万类”即万物,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东西。“由心”即心灵深处,“心”指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万类由心”强调画家主观情思的作用。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


宋元时代的论心

宋元时代,在画论上论心的地方很多,尤其宋代更为盛行。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对象的心,一方面是画家自己的心。所谓对象的心,就是对象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人格的总体的表现。是圣贤,是英雄,是孝子,是烈女,是政治家,是文学家,是民族英雄,是爱国志士,都具有各种不同的心,画家必须深入对象的内心世界,抉其底蕴,得其本质,然后画出来,才能写心,才能传神,才能得其性情言笑之姿,所以说“写心惟难”。

另一方面是说画家的心,这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画与心的关系,就是所谓心声、心印、心画、心术、心传、心得等等。画是发之于心,也就是说,画家所画的画,是画家思想意识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并不一定有意,而常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不仅绘画如此,一切文学艺术,无不如此。所以艺术家,必须是道德纯粹品质高尚的人,才能不愧为灵魂工程师。一种是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要专心致志,用非常严肃的态度来作画,既不能用轻率的心,也不能用怠惰的心,必须明窗净几,神闲意定,然后才能从事,然后才能有好作品。若是居室昏暗,笔墨狼籍,子女跳踯声音嘈杂;或时间短促,命题限时,工具材料都不顺手,甚至心中别有难于解决的事,精神萎靡,身体疲劳,这时勉强作画,是很难有好作品出来的。


“心印” 指源于画家先天性灵中固有的素质,胸中的气韵趣味,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对自然物象取舍,重构于胸中,有意无意之中,自然物象与胸中气韵趣味水乳交融,暗合于心,这就是心印。讲究“心印”是中国文人画一个重要特征,即画是心灵的反映,表现画家的性情和追求,体现画家的主体精神和独特感受。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云:“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故扬氏不能授其师,轮扁不能传其子,系乎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褚,则非印而何?押字且存诸贵贱祸福,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夫画犹书也,扬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清代《尺牍新钞一集"张风与郑汝器》云:“画要近看好,远看又好,此则仆之观画法,实则仆之心印。”

林泉之心指画家或欣赏者以明净清澈如林泉的心情,去创作或观赏山水画。林泉指自然界中山水的总称。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郭熙认为:观山水画者和作山水画者有两种情感,一种是以爱自然的超迈凡俗的情怀欣赏,则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得以契合,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画家必须有审美的心胸,即“林泉之心”。


宋代米芾《画史》云:“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山水初无金碧、水墨之分,要在心匠布置如何尔。” “心匠”又称意匠,是用自己的心思变化出来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艺术创作时,主体心灵需要精心思索,巧妙构思,殚精竭虑。说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由感物而激发主观情思,再苦心设计,惨淡经营,体现出物我交融的情趣,都是由主观心灵进行构思、酝酿和熔铸的,产生了巧夺天工的神奇性。临模可以不用心匠,而创作则必须有心匠。心匠的高低与作品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金碧、水墨是设色的区别,而心匠则是指思想内容与创作方法。

以上所述,多系指画家的心,但在对象方面,尤其人物画,它本身也是有心的,我们画人物不能只画形体状貌,最重要的是在传神,是在写心。周昉所画赵纵侍郎的像所以优于韩干所画,就是因为他能画出“性情言笑之姿”,就是能写心,而韩干所画只得赵郎状貌,缺乏心灵的刻划。关于写心是以南宋陈郁的话最足代表,他在《藏一话腴"说郛》云:“写照非画科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其难也。……夫写屈原之形而肖矣,傥不能笔其行吟泽畔,怀忠不平之意。亦非灵均。写少陵之貌而是矣,傥不能笔其风骚冲澹之趣,忠义杰特之气,峻洁葆丽之姿,奇僻瞻博之学,离寓放旷之怀,亦非浣花翁。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否则君子小人,貌同心异,贵贱忠恶,奚自而别?形虽似何益?故曰写心惟难。”画人物画不但要写形,更重要的是在传神写心,能传神写心,才能充分表现所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才是有血有肉,有神有形的人,才能教育人,感动人。这是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但是要想写对象的心,除了深入生活,多方研究,以及迁想妙得之外,画家本身也必须用心,不能无动于中。所以陈郁又云:“夫善论写心者,当观其人,必胸次广,识见高,讨论博。知其人,则笔下流出,闲不容发矣。倘秉笔而无胸次,无识鉴,不察其人,不观其形,彼目大舜而性项羽,心阳虎而貌仲尼,违其人远矣。故曰写之人尤其难也。”写之人就是写具体的人,必须确乎是某人而不能随便更换。这在画家除了掌握高度的写真技法而外,心胸识见,道德品质,实在起着主导作用。

明清时代的论心

明清时代的论心也非常多,但大都是承宋元的余绪,很少有新的独特见解。

随心写象指画家随着主观情思的变化,把客观存在的物象、景象,孕育成艺术形象。明代李开先《闲居集"梅岱诗集序》云“臂之画家,工忌俗软,大笔忌粗荡,古有以禅喻诗者,而画亦有诗理焉。移生动质,变态无穷,蕴彩含滋,随心写象,纵横神妙,烘染虚明,此画之大致也。”所谓“随心写象”,其“心”绘画中指人的意志、思想、感情等人的精神活动,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象” 指描绘的客观对象和绘画形象。李开先要求画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随心写象,即把心中印象深刻的自然景物,通过艺术构思逐渐成熟为审美意象,再物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明代王履《华山图序》主张作画意形统一。他以画华山为例说:“神秀之极,固非文房之具屑瞠若乎后尘。每虚堂神定,默以对之,意之来也,自不可以言喻。余也安敢故背前人,然不能不立于前人之外。俗情喜同不喜异,藏诸家,或偶见焉,以为乖于诸体也,怪问何师?余应之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王履从绘画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形象相互统一的观点出发,分析探讨了实地观察和提炼主题的矛盾关系,继承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强调画家要注重实地写生,以造化为师,善于“去故就新”,即正确处理好“师造化”与“师古法”的关系,充分发挥画家的艺术独创性。


养心指学习绘画之前,须先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具备学问与思想品性等方面的修养。清代张式《画谭》云:“言身之文,画心之文也。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张式所说的“修身”,是指绘画者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的修养,和与儒学长期崇奉“修身”、“务本”的教育分不开的。故画家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而这又与读书学问修养分不开的。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不仅要凭借艺术技巧来完成他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要求画家以高尚的人品来影响他所要表现的题材,使绘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又云:“于腾那变化中取天真之意。柔则卑靡,而刚则错乱。必须因势利导,任其自然,平心静气,若存若亡,方有少分相应处。余常谓画中有心性之功,诗书之气,可从此学养心之法矣。”

王原祁颇强调养心。养心的方法多端,书画只是其中的一种。用作画养心,养心以后再作画,两者是相互为用的。只靠书画养心,所得仍是有限的。所谓静并不是停止不动,而是平心静气,也就是所谓沉下心去,必须沉下心去,头脑才清楚,头脑清楚,观察才能深入,观察深入,才能领略于心,而应之于手。若粗心浮气,“走马观花”,表面现象已难看得清楚,至于细微奥妙之处,更无从领会,而想得心应手,那就难了。

心清气清指欲求画面气韵生动,必先提高画家的艺术修养、思想品质。而其根本在乎“心清”。“心”是画家的精神状态,思想品质,意念,感情,修养之通称。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云:“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此三者为正格。其中寓名贵气,烟雾气,忠义气,奇气,古气,皆贵气也。若涉浮躁烟火脂粉皆尘俗气,病之深者也;必痛服对症之乐,以清其心,心清则气清矣。

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指画家读书学习,提高学识修养等画外功夫,有助于绘画技能的提高。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读书》云:“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庄子》云:‘知而不学,谓之视肉。’未有不学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自能超越名贤者。彼懒于读书而以空疏从事者,吾知其不能画也。”

变化在心,造化在手指绘画创作时在心中构思作品,其中章法位置布局全在心中酝酿成熟,待将纸打开后直接作画,这时笔墨技巧全凭得之自然造化的妙手来实现。清代华翼纶《画说》云:“自一尺以及寻丈 , 总宜一笔鼓铸;枝枝节节而为之,索索无生气矣。古法以木炭朽摹,或用淡墨先定局段然后画之。余谓独有执滞之患,不若用腹稿,将纸打开一看,略一凝思,布置从而为之,变化在心,造化在手。”

望者息心,览者动色指绘画艺术具有使观赏者排除杂念,心净志纯的陶养心灵的功能。语见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物本无心,何与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画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乃为极构。” 所谓“息心”即排除杂念,中国画足以使人的胸襟潇洒,精神超迈;使心灵平衡,澄心滤志,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心游目想画家在艺术构思中,心思游动于具体物像之间,眼不离开外物形体而进行想象。“目想”,即经过仔细观察的想象活动。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云:“绝处逢生,禅机妙用,六法亦然,到得绝处,不用着忙,不用做作,心游目想,忽有妙会,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以目入心,以手出心指画家作画通过眼睛观察选取自然景色默记于心;然后再把心中构思成熟的画图通过手描绘出来。清代戴熙《习苦斋题画》云:“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不傍一人,不依一法,发挥天真,降伏外道,皆在于是。”

明代吴宽《跋画》云:“世传右丞雪景最工,而不知其墨画,尤为神品。若行旅图,一树一叶,向背正反,浓淡浅深,穷神尽变,自非天真烂发,牢笼物态,安能匠心独妙耶?” 明代莫是龙《跋画》云:“一点一染,皆从董源、巨然中来,而时出心匠,信非流俗可到。” 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造化在手,心运无穷,独创一家,斯为上品。”

匠心与心匠是一样的。任心是纯熟之极,随心所之,自然为山水传神。精心与苦心相似而有不同,精心是用心专一但不至于苦。“因心造境”,是指创作而言。“以腕运心”应该是腕随心运。画梅的会心是对于梅的性质姿态都很了解,对于梅的画法,也很熟练,则断续浓淡之间,可以任意挥洒。精心作意可,随笔所之也可。若想“心运无穷”,必须“造化在手”。写生到熟练地步,则宛如“造化在手”。创作到高妙境界,自然“心运无穷”,画家具有正确的思想内容,既能写生,又能创作,还必须独创一家,有特别的风格和面貌,才能称得起上品的画。真正的大画家没有不具备这些条件的。

清代恽格《南田画跋》云:“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矣。”

清代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云:“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

清代戴熙《习苦斋题画》云:“画当形为心役,不当心为形役。” 3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云:“炉锤在手,规矩从心,有神动天随之乐,乃画家无上妙境。”

总上所述,心就是人物的精神作用,是一切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所不可少的因素。绘画是精神劳动,所以心的作用很为重要。但心是抽象的作用,抽象的作用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发生,所以在绘画上,心的作用虽然重要,但离开形也就起不了作用。形是心的物质基础,心是形的思想统帅。初学重写形,专家重写心。形不离心,心不离形。形离心则无灵魂,心离形则无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