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发布时间: 2017/12/11 10:32:08
分享到:


 中国画很重视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主要是以虚托实。摆实即是布虚,虚布不好,直接影响实的艺术效果,容易使画面充塞。绘画中的虚实关系,物象是实,不是虚,但在中国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有”就是“实”,“无”就是“虚”,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即是“空无”,也可以是“实有”。这种“留白”的艺术,是虚实在相互起作用,在视觉中也会相互转化,虚变实,实变虚。往往“虚”比“实”更赋予丰富的内容。所以画中线条的内外,即是“虚”,也可以看为“实”。清代画家龚贤画的山水,往往把千岩万壑画得浓密,其间寥寥数笔画上一茅亭,不加渲染,这样实处变虚处,虚处反而变为实处,显得更加醒目和富有情意。



中国画中的虚实对比观念十分明确,简洁明了,以黑白为基调,具有理性思考的痕迹。这样留白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艺术,艺术与真实的形象比较,艺术当然要高于真实的形象。因为实物的真想是有具体的形象,而留白的艺术是没有实体的形象,画中的形象是用虚幻的线条来表示。但在画家眼中的形象,将是比较冠盖的,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组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无画皆成妙境的意象,给人留下无穷的联想。因此,留白比画中有物象的地方更有韵味,更有空灵之美,更能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不但可以从一般的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看出画家对空白的灵敏感觉,即便是山水画中的天、地和水也是常常不画,留出空白。这里的空白处可以表现为天,可以为水,也可以天、水浑然一体。如果把背景的天和水都画得很真实,那么就容易产生沉闷的感觉,全无意趣。要河水显得宽广、渺远,那就用虚来破,掩映遮断,不全画河岸,就能化阻塞为灵动,即使水面也成为一望无边的远了。



如果要山显得高,把山全画出来,也不会显得很高,因此就在山腰处留一片空白的云,以云加以衬托,也许无形中山即会显得雄伟峭拔。这就是中国画以留白的方法,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中国山水画中不仅天、地、水留白,而且水墨画中的山石、树木都只用线条表现,留有大片的空白,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更为突出,一般都不画背景,形象之外是一片空白,但人们不会感到缺些什么,有时反觉得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充实,更使人富于联想。



中国画的留白却关系着整幅画的精神所在,除了画物象外无须加以增补其他什么,因为再添加,就成了画蛇添足了。如画风,风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象的透明流体,要画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洋画中是用色彩或斜线条表示,明显可以感到风的力度。可中国画不用任何多余的表现方法,只在具体的物象上,加以形象化。清代画家李方膺画的《风竹图》,除了画竹外,其余一片空白,不见用笔墨在物象外画什么,但人们感到风的强劲,千古绝唱画的是风中之竹。假如在竹子的后面再画些斜线条以示强风,那这线条就显得多余了,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所在。

山水画中的画云雾,常在山腰和山脚间留有一片空白,不画一笔,可在观赏者眼中“空白”不空,此“空白”虽是眼睛看不到的物体,可从画面实有中去体会和联想,山腰是什么?云雾,山脚是炊烟。所以国画中说虚中有物,虚而不空。这是从实象中的情态,趋势中去看,即知是空白,却也认为是有形象的含意。由此可知,中国画的妙境,皆由虚处而生,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