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楷书,有些事得先整明白

  • 发布时间: 2017/12/7 13:00:30
分享到:


郭世平,书画教育家

师从刘炳森、吴未淳、王遐举等名家,书法传统功力深厚,擅长隶书。常以篆隶笔法入草,自成一体;势书则另辟蹊径,独具风格。国画传统功力深厚,并将书法用笔融合在山水的教学和创作当中,卓有成效。多年来致力于势书学研究和书画教育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先后提出书法的“动静乐”与“书以致用、用心修炼、书画养德、书画育人”等观点。


    楷书写好不容易,但分怎么学,更看跟谁学。特别是很多小孩子,初学书法基本上都是学的楷书,因此,初学楷书,有些事还真得先整明白。

1.很多人受二把刀启蒙老师机械教学影响,一般的启蒙老师都是要求写字要“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写字启蒙老师对蒙童的基本要求,对他们来讲,刚学写字,毫无规范可言,为了走上正轨,必须把字写得端端正正,所以写横时要平,写竖时要直,方能横直相安,四平八稳。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反艺术的,如果按此要求死练,必在观念上形成顽固的思维定势,动作上形成动力定型,改过来相当困难。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魏碑横幅-志量开矿

其实,看一下古人留下来的楷书,细究其笔画,没有一横是平的(水平),都是左低右高,即使长横也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写成水平状,缺乏动感,就好象水在水平面上很难流动,所以平静,而在斜坡上流速快了,动感就有了,这就是物理学上讲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要想把横画写活写动,就要取左低右高的斜势。但是不是越斜越好呢?不是这样!一般来说,短横倾斜度大些(15—25度),长横稍小些(5—15度),这是因为短横在字中是造险(制造势能)的,而长横在字中是化险(取得平衡)的。再看竖,除了悬针竖要直,其它竖都应该略有弧度,给人以弹力的美。这在欧字中特别明显。学欧的爱好者不能不察。由此可以下结论,写好楷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横不平,竖不直”。

2. 把方块字等同于方形,在处理笔画和部首时,短的拉长,长的写短,高的写低,低的写高,整齐划一,以将就方形,王羲之曾就这个问题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魏碑小中堂-前程

为什么方形字不美呢?和横平竖直的道理一样,它缺少动感,字要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跑动的自行车和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就因为它处于动态平衡。一旦运动停止,它肯定会倒下,因为它的重心平衡点没有了。如“方”字,写成倒三角形比写成方形好看,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后两笔的笔顺是先钩后撇,撇的起笔位置在长横的右下端,钩的拐弯处即三角形的倒顶点,颇似旋转中的陀螺,有动态平衡的美感。反之,如后两笔先撇后钩,总习惯于从长横的中点位置起笔,导致右下部很空,只有把钩写大垂直下拉才能填满空白(字成了方形)以被动取得平衡,但这种平衡不是动态平衡。是四平八稳的静态平衡,观之不美。其实,看看古人的楷书,没有一个字是方形的。所以方块字不等于把字写成方形字。把字写成方形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印刷体的影响,很多人由于条件所限,早年没有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错把教材上的方形印刷体(宋体字)当作书法来学,长此以往,养成了习惯,对学好楷书是很大的障碍。

3.按对称原理写字,以为字在格子中间,就要以中心线为对称轴来布局笔画和部首,其实错了,绝大多数看似对称的字,实际并不对称,比如“木”、“光”等字,一般都把“木”字的中竖钩、“光”的中竖点写在中线上,以为这样写就有对称美,其实错了,这样写无法突出“捺”“竖弯钩”这两个主笔,显得字形呆板,缺乏生气和动感。正确的写法是:为突出这两个主笔,“木”字的横画和竖钩、“光”字的中竖点和横画都应适当偏左,写完之后,你会发现主次分明,笔画所占空间各得其所。就是“十、中”这些字,中竖也并非在正中,而是略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最佳。


▲郭世平书法每日一学之魏碑斗方-不拘一格

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所以要想楷书的学习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不是靠盲目的勤奋或不加分析的临帖就能解决的,关键是要洗去存在于头脑中的这些根深蒂固的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古训或真传的错误观念。